重庆专员办“四举措”提升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预算监管质量 为进一步增强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庆专员办在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清算审核过程中,紧扣预算监管工作要求,认真领会政策精神,抓住关键环节,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升贴息资金预算监管质量。
一、着力构建机制,加强沟通协调。与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就业局、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等部门建立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明确各自职责,相互密切配合,定期或不定期就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深入了解地方客观情况,共同分析地方落实贷款贴息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及风险点,力争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日常监管工作质效。同时,针对地方在执行财政贴息政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积极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见和完善建议,督促各部门正确理解国家政策,防范舞弊行为,杜绝管理漏洞,形成监管合力,合理有效地运用贴息政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有效结合系统,提高审核效率。在审核过程中坚持传统监管方式与信息系统监管相结合。一方面对财政部门报送的纸质清算资料进行案头审核,提前向重庆市财政局就审核所需的有关贷款发放及回收情况、贴息资金申请拨付文件等报送材料的内容、时限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并要求有关财政部门对申报资料进行初审和汇总,对基础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责。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贴息资金计算、贷款金额上限、担保基金运行等情况。另一方面依托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审核效率。积极主动与重庆市财政局联系沟通,督促各区县财政部门严格小额担保贷款信息系统数据报送审核,确保信息系统内各项数据真实、准确、完整,从而及时全面了解各区县基本情况。同时依托信息系统,采取数据比对的方式,定重点、找难点、查疑点,提高了审核工作效率,推动贴息资金监管动态化和信息化。
三、强化抽查审核,追踪政策效果。采取“系统分析与深入核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根据对申报数据审核并分析数据的合理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选取贷款笔数多和贴息资金量大的部分区县进行延伸抽查审核,从贷款项目、贷款审批程序、贷款及贴息资金的使用等方面对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抽查。在抽审过程中,认真查看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审核表、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审批表、小额贷款借款合同、财政拨款凭证、计收利息清单等材料,核实基础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坚决维护中央财经纪律的同时,坚持寓服务于监管之中,充分利用抽查审核契机深入基层走访行业部门、承贷银行、担保机构和各类创业群体,实地追踪了解政策执行效果,探索优化资金运行机制,进一步确保贴息资金成效。2015年度重庆市小额担保贷款回收率达到99.8%,有效促进惠民政策真正惠民,充分发挥财政贴息政策在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实施、实现“稳定就业、促进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四、注重信息调研,服务政策完善。按照财政部党组提出的积极推进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合的要求,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将作重大调整。为做好新老政策的衔接工作,重庆专员办将此次审核工作与实地调研同步推进。在清算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政策有效落地、工作全面推进等问题,召集由抽查地区财政、就业、人民银行、承贷银行、担保公司等相关部门单位参加的座谈会,充分听取了解基层在现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框架下的具体做法、面临困难和政策建议以及对拟将出台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的修改完善意见,为下一步服务好“双创”工作大局,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新政策,监管好财政贴息资金打好提前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