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成效显著 近日,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2016年度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考核结果出炉,重庆因开展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试点工作成效较好,获中央财政奖励0.8亿元,成为8个获得奖励的省市之一。2016年国务院启动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目的在于优化财政涉农资金供给方式,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贫困县集中资源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庆市既紧锣密鼓又有条不紊地开展了试点,制定了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实施意见和脱贫攻坚规划等,建立起了协调管理机制,逐步推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改革,盘活存量,用活增量,提高了涉农资金效益,成效较好。
一、整合,突出“做大”。为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期在2017年基本完成脱贫任务,重庆财政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对所有贫困区县开展整合试点。其中,在1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县同时开展中央财政和市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在4个市级贫困区县开展市级涉农资金整合试点。除中央明确的20项专项资金外,重庆财政将市级24项资金(涉及17个市级部门)纳入整合清单。并明确未列入整合清单但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市级专项资金,试点区县也可以纳入统筹整合使用范围。据统计,2016年重庆所有试点区县全年整合资金91.6亿元。其中,整合中央资金43.6亿元,整合市和区县资金48亿元。每个区县平均达到5.1亿元,整合规模最大的巫溪县达到10.5亿元,切实增强了区县脱贫攻坚的资金统筹能力。
二、管理,突出“放活”。“比集中财力脱贫攻坚更重要的,是改革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机制。通过构建以区县扶贫领导小组或党委政府为平台的资金‘蓄水池’,打破专项资金使用限制,扭转资金政策条块分割的‘碎片化’倾向。”重庆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涉农资金的整合就是要使“打酱油的钱也可以买醋”,要活用资金,要给贫困区县更多自主权。重庆实施“三管三不管五到区县”,放活试点区县自主权。市级“管总量不管结构、管任务不管项目、管监督不管实施”,将资金安排、项目审批、招投标组织、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监管都放到区县,市级主管部门重点抓资金下达、制度完善和监督管理。2016年,重庆44项试点资金全部采取切块方式下达,市级基本不再限制资金使用方向。但“放活”不等于“放任”,为切实提高整合资金支农效果,重庆采取备案管理和协同监管机制。试点区县要将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及管理办法向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备案,并接受相关部门指导、服务、监督和管理等。为加强整合资金监管,确保“放而不乱”,重庆建立了协同监管机制。该机制由财政部驻重庆专员办牵头,与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办、市审计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办联合建立,重在支持鼓励试点区县创新举措,推动统筹整合相关制度机制完善,查处不敢整合、不愿整合等问题。
三、使用,突出“精准”。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整合资金的使用是否精准,影响着扶贫效果。重庆从三个方面突出了精准:一是精准投入时间。为使区县能够提前统筹安排,防止“项目等资金”的情况,重庆市级财政收到中央下达的资金后,原则上20日内会下达到区县。2016年,中央提前下达重庆的专项资金全部在年前下达到区县,年度中安排资金全部在限时内落实到区县,市级资金提前下达率达到80%以上。二是精准投向区域。为了不让试点区县“吃亏”,重庆明确整合清单所列资金用于试点区县的增幅原则上要高于该项资金平均增幅,确保支持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2016年,重庆所有整合资金用于试点贫困区县增幅为28.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整合资金用于试点贫困区县增幅为54.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6个百分点,为贫困区县脱贫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精准投向领域。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用于精准扶贫项目,主要将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
四、结果,突出“成效”。支持7个贫困区县整体脱贫。2016年,整合涉农资金91亿元左右,占贫困区县涉农资金整合规模的45.8%,有力地支持了万州、黔江等7个区县整体脱贫摘帽,885个贫困村、59.6万贫困人口脱贫。支持贫困区县补短板。2016年,整合资金支出82.7亿元。其中,51.6亿元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7.5亿元支持农村产业发展,13.6亿元支持危房改造、医疗救助、低保兜底、环境连片整治等,逐渐补齐农村脱贫发展的短板。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机制改革初有成效。石柱、云阳等区县经过探索,基本建立起“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例如石柱县的主要做法是:县财政收到上级相关专项资金后,将资金情况统一报给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告知原资金管理部门;乡镇统一向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扶贫项目,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每月根据资金、项目情况审议分配方案,最后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县财政局向项目主管部门下达资金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