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安全防线”作答民生考题
中国政府采购招标网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08日 09:15
“蜀道安全防线”作答民生考题
如何概述四川地质条件之恶劣——我国地形最为复杂的省份之一,从川西到川东落差近7000米,位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多地年均发生5次及以上区域性暴雨、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而这些,也是全省3.9万公里普通国省道面临的严峻考验。危旧桥梁病害隐患、山区公路水毁塌方、交通安全设施老化缺失……一道道“行路难”“行路险”的民生考题,时刻牵动着四川交通人的心弦。
“十四五”以来,四川省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统筹推进普通国省道危旧桥梁(隧)改造,灾害防治水平、安全设施精细化程度提升,长大桥梁结构监测“三项工程”,成功申报379个项目,争取到补助资金27.31亿元。四川省交通运输部门全力提升全省普通国省道防灾减灾能力,筑牢普通公路本质安全根基。
公路灾害防治?化被动为主动
四川山区公路占比较高,2024年因暴雨、滑坡、泥石流等导致的阻断事件就有142件。打破“被动抢险”传统模式,主动防灾是四川的解决之策。
目前,四川公路已构建起“预防—治理—应急”三位一体灾害防治体系,在雅安市等地质灾害高发区,实施边坡锚固、截排水沟、抗滑桩等灾害防治工程。今年,全省还将实施67处普通国道重大灾害隐患点治理。
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公路部门在开展灾害防治工程的同时,还实时监测自然灾害隐患点、重点危险路段、特殊结构物,建立信息化监测联动平台,建立健全交通设施和路域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监测数据自动报警、预警与分析利用,打造“规范引领、动态监测、科学预警、精准防治”的交通防灾减灾样板。
甘孜藏族自治州则在317国道炉霍至色达段安装波形护栏增设反光标志,可在夜间引导车辆避开弯道盲区;在318国道折多山急弯路段安装“凸面镜+预警灯+警示桩”组合设施降低事故率。
针对山区公路弯多、坡陡、视距不良等难点、痛点,全省启动普通国道交通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工程,聚焦“一栏一带一标”(护栏、振荡带、标志),依托国省道养护工程,累计实施交通安全设施提升超8000公里。“以前觉得护栏只是钢铁架子,现在发现这些细节处处透着对老百姓的关心。”经常往返川藏线的一位货车司机说。
在旅游公路主干道,交通安全设施不仅是安全屏障,还是景观元素、文化符号。318国道折多山段的防撞护栏、挡墙融入藏式纹样,既保障安全又彰显地域文化。
一桥一策?整治危旧桥梁
“桥梁拆除重建后,不仅安全多了,舒适度也大大提高,心里也踏实了!”在247国道绵阳市平武县境内段的河口大桥上,过往司机的感慨,佐证了四川危旧桥梁改造工程的“疗效”。
近年来,四川进一步加快整治步伐。2021年以来,四川已累计完成普通国省道危旧桥梁改造189座。针对全省普通国省道现存的56座危旧桥梁,四川“一桥一策”精准施治,采用拆除重建、粘贴钢板、体外预应力加固等方式治理病害桥梁,同步融入防洪抗风设计,提升桥梁韧性。
在四川东北经济区,巴中市通江县对347国道通竹段、408省道水空段上危旧桥梁采用维修加固和拆除重建的方式进行集中改造,为北部山区几十万百姓出行消除隐患。
人工巡查与“电子医生”?形成桥梁双保险
一座座“放心桥”的背后,是四川公路人“防患于未然”的坚定决心。
截至目前,四川共有85座长大桥梁装上“电子医生”——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该系统可以全天候监测桥梁变形、荷载、裂缝发展等参数,一旦数据异常,系统立即自动报警。这是四川推进“智慧交通”建设的缩影,更是应对桥梁老龄化的破题之策。
“我们建立了‘省—市(州)—县’三级监测平台,重点桥梁监测数据实时接入四川省桥梁集合监测平台监管系统,实现隐患‘发现—研判—处置’闭环管理。”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传统传感器外,北斗位移监测、机器视觉仪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千里之外的桥梁病害无所遁形,四川也逐步构建了“人工巡查+智能监测+定期检查”三保险体系。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挑战下,四川正以系统思维、科技赋能、民生导向,筑牢新时代的“蜀道安全防线”。四川交通也将防灾减灾融入普通国省道建管养全过程,努力实现从“应对灾害”到“韧性交通”的跨越。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